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

正向心理學

轉載自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生張心怡彙編

正向心理學可以說是傳統心理學的反動,將過去學界以負面心理狀況作爲研究與論述的重點,轉而關注人們的積極心理與情緒,幫助人們過更好、更充實的生活。正向心理學這個名詞是由這個新心理學運動之父Martin Seligman承續了Abraham Harold Maslow在1954年出版的《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》最後一章的標題“Positive Psychology”而來,並將正向心理學列爲自己在1998年擔任美國心理學協會主席時的主題。

Seligman在介紹正向心理學的一篇文章中提到(Seligman & Csikszentmihalyi, 2000),自己之所以會走向正向心理學運動的原因,是一次與5歲大的女兒Nikki在花園除草的機緣所促成。Seligman自稱原本是個非常目標導向、重視效率的人。當女兒圍著正在除草的他,一面唱歌、跳舞,一面對著天空抛雜草時,他原本只想儘快完成除草工作的目標被干擾了,因此就對著她叫了起來。Nikki默默的走開,但不久後又折返,對他說有話要說,得到他的允許後,Nikki說:“爸爸,你還記得我5歲之前的事嗎?我從3歲開始到5歲,我是個抱怨鬼(whiner),我每天都在抱怨。但是我到了5歲,我決定不要再抱怨了,那是我做過的最難的事。可是如果我能停止抱怨,你也可以停止這麼嘮叨(grouch)。”

這個事件讓Seligman產生了頓悟,原來養育子女應該‘看見他們内在靈魂’ 的優點,放大、孕育這些優點,幫助他們把這些優勢形成他們生命中弱點和挫折的緩衝器。爲人父母者應該辨識與培育他們擁有的和最拿手的、最強的素質,幫助他們找到能讓自己生活得更好的獨特優勢,而不是修正他們的錯誤。他也領悟到,自己的任何成就絕不是靠嘮叨而來,由此引發了他改變的動力。

Seligman(2002)指出,正向心理學可分爲三個重疊的研究範圍,也就是研究快樂生活,或享受生命、研究美好生活,或參與生命、以及研究有意義的人生,或生命歸屬。他同時指出,幸福是由享樂、參與、意義三個要素所構成的,但是其中享樂所帶來的快樂最爲短暫。Peterson & Seligman(2004)之後提出了正向心理特徵的辨別與分類架構,也就是所謂的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(性格優點與美德,CSV),他們確認了六類美德與24項可測量的優點,包括:
1. 智慧與知識:原創力,判斷力,好奇心,熱愛學習,觀點見解
2. 勇氣:真誠,勇敢,堅毅,熱忱
3. 人道:仁慈,愛與被愛,社會智能
4. 正義:團隊精神,公平,領導能力
5. 修養:寬恕,謙虛,謹慎,自我控制
6. 超越:審美,感恩,希望,幽默,靈性/信仰

正向心理學在實際應用上,能夠協助個人和組織發現自己與員工的長處,並激發其潛能,為維持自己的幸福負責,而不再從缺點與不足來看待一個人的表現。

參考資料:

Peterson, C. & Seligman, M. E. P. (2004).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: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. Oxfor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Seligman, M. E. P. & Csikszentmihalyi, M. (2000). Positive Psychology: An introduction. American Psychologiest, 55(1), 5-14.
Seligman, M. E. P. (2002). Authentic happiness: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. NY: Simon & Schuster.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