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

帶著愛工作

生命確實是黑暗,除非懷著熱情;
所有的熱情的確是盲目的,除非具有知識;
所有的知識都是無用的,除非有工作;
所有的工作都是虛空的,除非工作中有愛。
當你們帶著愛工作時,
你們就與自己、與他人、與上帝匯為一體。
                   ~~紀伯倫(Kahlil Gibran)

當工作不順遂時,
相要維持慣有的理智與清醒,不容易;

當工作遭逢重大挫敗時,
想要維持平時的冷靜與樂觀,更難;

但無論如何,
如果不能維持對工作的愛,
你將沒有勇氣與動力去突破困境。

雞蛋的哲理

香港首富李嘉誠6月20日在他的FB裡寫著:

雞蛋,從外打破是食物,從內打破是生命。
人生亦是,從外打破是壓力,從內打破是成長。
如果你等待別人從外打破你,那麼你註定成為別人的食物;
如果能讓自己從內打破,那麼你會發現自己的成長相當於一種重生!!

壓力,自古以來皆有之,
有許多人,在承受不了外在強大壓力之下,夢,破碎了,幻滅了。
情感、學業、事業、家庭、身心狀況......都是壓力源,
面對這些考驗,
你可以負向的自暴自棄,怨天尤人,
也可以正向的視為挑戰,自我磨練。

當你成功了,
你的話將成為嘉言,
字字句句成為典範!

當你失敗了,
也不必想太多,
因為,
不論你說過多有哲理的話,
都不會有半個人記得你的。

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

高材生 人情世故零分

轉載自【2004/04/21 聯合報】作者:蔣碧君(國中教師) 

模擬考甫結束,我承諾招待考前幾名的學生到家中作客。約定時間的前一個星期,我便和外子忙裡忙外的打掃兼採買,而我那從不下廚的另一半也研究起食譜,費心準備當天的餐點和零食。

星期六早上,我開車去接學生,看見他們雀躍的模樣,我忍不住洩漏中午的菜單內容。沒想到他們竟七嘴八舌的說:「為何不叫披薩或麥當勞呢?」「可是我比較想吃麵耶!」「老師妳煮的東西能吃嗎?」一陣哄笑之後,我有點被潑冷水的感覺……。

才進家門,我正要開 口介紹師丈時,聽見有人竊竊的說:「他是誰啊?有點胖!」「一 點也不帥…!」 我抬頭看見外子的臉色一陣青一陣白,趕緊要學生向他問好。 趁他們坐定,我趕緊走進廚房和外子一起準備飲料,誰知道這時竟有三個同學偷溜進我們的臥房,對著房裡的照片及擺設品頭論足起來。

我強忍心中怒火,提醒他們應該尊重別人的隱私,難道已經國三的學生,連這點基本禮貌都不懂嗎?一陣說教之後,他們變安靜了,氣氛也搞得怪怪的。吃完午飯, 他們嚷著要離開,我也不想強留他們。 只是一回頭,面對滿桌未收拾的杯盤和一地的雜誌、撲克牌、CD……我忽然覺得臉上一陣熱, 是我沒把他們教好嗎?

這些孩子功課都很好,怎麼那麼不懂事呢?不會體貼別人,不懂得別人的用心,將一切 視作理所當然;不懂得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,甚至連做人的基本禮貌都不懂,吃完飯不知道收拾自己的碗筷,臨離去連一聲謝謝也沒有……。

是因為升學考試不考這些,所以不會?還是家中父母沒教或不懂得教呢?這些孩子生活在優渥環境中,只學會了自以為是,學會了理所當然的接受,只學會了永不滿足。

或許我已LKK,但是每天面對這些國家未來的主人翁,面對一群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的「未來棟樑」,我竟心虛的想問:「他們會變成這樣,是誰的責任和損失呢?」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滿懷歉意對號入座  【林緣昭(中縣讀者)】

那天看到「高材生,人情世故零分」這篇文章,心裡好有感觸。隔天早餐時,就念了這篇文章和三個孩子分享。他們各有不同的反應,但應該都有收穫吧!也和大家分享。

老大,國中一年級,聽完後一臉尷尬,沒發表任何高見。她平時話不停口,也是像文章中所提,把「老師你煮的東西能吃嗎?」這種損人的話掛在嘴邊的女生,而且她 更常說 的是文中也提到的「可是我比較想吃麵耶!」 每次大家一起外出用餐,若是去的地方沒有麵食,她一定很不高興的說:「哦!我比較想吃麵耶!」也許她有種被「點名」的感覺。

老二,國小四年級,聽完後她說:「老師那麼不爽,乾脆痛扁他們一頓!」我告訴她, 我覺得老師不會痛扁他們,只是很痛心,為什麼「好學生」能把學校功課學習得那麼好,卻在另一門「做人」的基本功課上得了零分?老師也檢討自己,是否少教導 了這一個部分?只是老師很無辜,因為身為媽媽的我,也覺得做人很重要,所以該教的教,該講的講,每次要外出作客,一定重複:「要有禮貌,鞋要擺好,不亂動 東西,玩具玩完要收拾…,」可是我一開口,孩子就嫌我煩,嫌我囉嗦。

聽完我的長篇大論,老二說:「我和姊姊常不懂妳的用心。」聽到她這句成熟懂事的話,讓我先是一愣,不知該接什麼話好;回神後才回她:「學習當個好客人,也是重要的功課,希望妳以後會是一個好客人。」

老三,國小二年級,聽完後他拿了報紙,仔細再看了一遍,然後說:「老師下次可能不會再請他們到家裡吃飯了。」 我說:「小鈞,你覺不覺得你很像說『為何不叫披薩或麥當勞?』的那一位同學?」 他反駁:「我哪有?」但說得很心虛。我好像看到自家小孩出現在報紙上老師的家,心裡滿是歉疚,更覺得我必須再次和他們談談關於所謂人情世故的課題。

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

學校不會教的十一件事


美國青少年教養權威,暢銷書作家賽克(Charles Sykes)在他的作著《孩子們在學校學不到的五十件事》中,列出十一件只能靠父母教的事,訓練孩子們幫助自己,避免成為一個目中無人、被寵壞的小鬼。

1.當過度膨脹自我,遇上現實生活,青少年就會說「這不公平」。但人生本來就不公平,習慣它吧!

2.這個世界並不像學校一樣會在乎你的自尊,它會希望你先有所成就,再自我感覺良好。

3.你不會一畢業就能年薪四萬美元,也不會立刻成為副總裁,你首先得穿上一件沒有名牌標籤的制服。

4.如果你覺得你的老師、父母很嚴格,等到你遇到你的老闆再說吧!

5.做低薪工作,並不會讓你失去尊嚴,另外一個形容低薪工作的字,叫做「機會」。

6.如果你把某件事搞砸了,不要怪你的父母,也不要抱怨,這是你的責任,要從錯誤中學習。

7.在你出生前,你的父母並不像現在一樣無趣。他們現在會這樣,是因為多年來要為你付學費、幫你洗衣、聽你講在學校有多酷。所以在對父母喋喋不休之前,還是先去打掃一下自己的房間吧!

8.你的學校也許不再分資優和劣等生,但現實生活仍然有。某些學校已不再當掉學生,會說過程和結果一樣重要,給你無數次機會找到正確答案,但現實生活完全不會。

9.現實生活不會分學期、沒有寒暑假,只會要你每天至少八小時。很少老闆有興趣幫你找到自我,甚至很少工作可以得到自我實現。

10.電視不是現實生活,人生的問題不會在三十分鐘內解決,更不會有廣告時段。

11.要善待能力不好的人,因為有一天,你可能會為一個這樣的人工作。

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

正向心理學

轉載自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生張心怡彙編

正向心理學可以說是傳統心理學的反動,將過去學界以負面心理狀況作爲研究與論述的重點,轉而關注人們的積極心理與情緒,幫助人們過更好、更充實的生活。正向心理學這個名詞是由這個新心理學運動之父Martin Seligman承續了Abraham Harold Maslow在1954年出版的《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》最後一章的標題“Positive Psychology”而來,並將正向心理學列爲自己在1998年擔任美國心理學協會主席時的主題。

Seligman在介紹正向心理學的一篇文章中提到(Seligman & Csikszentmihalyi, 2000),自己之所以會走向正向心理學運動的原因,是一次與5歲大的女兒Nikki在花園除草的機緣所促成。Seligman自稱原本是個非常目標導向、重視效率的人。當女兒圍著正在除草的他,一面唱歌、跳舞,一面對著天空抛雜草時,他原本只想儘快完成除草工作的目標被干擾了,因此就對著她叫了起來。Nikki默默的走開,但不久後又折返,對他說有話要說,得到他的允許後,Nikki說:“爸爸,你還記得我5歲之前的事嗎?我從3歲開始到5歲,我是個抱怨鬼(whiner),我每天都在抱怨。但是我到了5歲,我決定不要再抱怨了,那是我做過的最難的事。可是如果我能停止抱怨,你也可以停止這麼嘮叨(grouch)。”

這個事件讓Seligman產生了頓悟,原來養育子女應該‘看見他們内在靈魂’ 的優點,放大、孕育這些優點,幫助他們把這些優勢形成他們生命中弱點和挫折的緩衝器。爲人父母者應該辨識與培育他們擁有的和最拿手的、最強的素質,幫助他們找到能讓自己生活得更好的獨特優勢,而不是修正他們的錯誤。他也領悟到,自己的任何成就絕不是靠嘮叨而來,由此引發了他改變的動力。

Seligman(2002)指出,正向心理學可分爲三個重疊的研究範圍,也就是研究快樂生活,或享受生命、研究美好生活,或參與生命、以及研究有意義的人生,或生命歸屬。他同時指出,幸福是由享樂、參與、意義三個要素所構成的,但是其中享樂所帶來的快樂最爲短暫。Peterson & Seligman(2004)之後提出了正向心理特徵的辨別與分類架構,也就是所謂的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(性格優點與美德,CSV),他們確認了六類美德與24項可測量的優點,包括:
1. 智慧與知識:原創力,判斷力,好奇心,熱愛學習,觀點見解
2. 勇氣:真誠,勇敢,堅毅,熱忱
3. 人道:仁慈,愛與被愛,社會智能
4. 正義:團隊精神,公平,領導能力
5. 修養:寬恕,謙虛,謹慎,自我控制
6. 超越:審美,感恩,希望,幽默,靈性/信仰

正向心理學在實際應用上,能夠協助個人和組織發現自己與員工的長處,並激發其潛能,為維持自己的幸福負責,而不再從缺點與不足來看待一個人的表現。

參考資料:

Peterson, C. & Seligman, M. E. P. (2004).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: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. Oxfor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Seligman, M. E. P. & Csikszentmihalyi, M. (2000). Positive Psychology: An introduction. American Psychologiest, 55(1), 5-14.
Seligman, M. E. P. (2002). Authentic happiness: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. NY: Simon & Schuster.

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

『行教』重於『言教』

轉載自網路
孩子從生活中學習---『行教』重於『言教』
~~~ 期待與您一起分享 ~~~

批評中,他們就學會了責怪。
敵意中,他們就學會了好鬥。
害怕中,他們就學會了恐懼。
可憐中,他們就學會的對他們自己感到可憐。
嘲笑中,他們就學會了忌妒。
羞恥中,他們就學會了罪惡感。
容忍中,他們就學會了有耐心。
鼓勵中,他們就學會了有自信。
讚美中,他們就學會了珍惜。
贊同中,他們就學會的喜歡自己。
分享中,他們就學會了慷慨。
認可中,他們就學會了有目標。
接納中,他們就學會了如何在世界中找到愛。
誠實和公正中,他們就學會了什麼是真理和正義。
安全中,他們就學會了對他們自己和周圍的人有自信。
友善中,他們就學會了這世界是一塊合適居住的好地方。
寧靜中,他們就學會了有顆平靜的心。

父母是孩子一輩子學習的老師>>>>期待與您真心分享!

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

跳蚤理論

轉載自網路
有人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:

實驗者往一個玻璃杯放進一隻跳蚤,
發現跳蚤立即輕易地跳了出來。
再重複幾遍,結果還是一樣。
根據測試,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達它身體的400倍左右,
所以說跳蚤可以稱得上是動物界的跳高冠軍。

接下來,實驗者再把這隻跳蚤放進杯子,
不過這次是立即同時在杯子上加一個玻璃蓋,
碰的一聲,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蓋上。

跳蚤十分困惑,但是它不會停下來,
因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"跳"。
一次次被撞,跳蚤開始變得聰明起來了,
它開始根據蓋了的高度來調整自己所跳的高度。
再一陣子以後呢,
發現這隻跳蚤再也沒有撞擊到這個蓋子,
而是在蓋子下面自由地跳動。

一天後,實驗者開始把這個蓋子輕輕拿掉,
跳蚤不知道蓋子已經去掉了,
它還是在原來的這個高度繼續地跳。
三天以後,他發現這隻跳蚤還在那跳。
一周以後發現,這隻可憐的跳蚤還在這個玻璃杯不停地跳著——
其實它已經無法跳出這個玻璃杯了。

現實生活中,是否有許多人也過著這樣的"跳蚤人生",
年輕時意氣風發,屢屢去嘗試成功,但是往往事與願違,
屢屢失敗以後,
他們便開始不是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,就是懷疑自己的能力,
他們不是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成功,
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標準——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取消。
就像剛才的"玻璃蓋"雖然被取掉,
但他們早已經被撞怕了,不敢再跳,或者已習慣了,不想再跳了。

人們往往因為害怕去追求成功,而甘願忍受失敗者的生活。
難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這個杯子嗎?絕對不是。
只是它的心已經默認了這個杯子的高度是自己無法逾越的。

讓這隻跳蚤再次跳出這個玻璃杯子的方法十分簡單,
只需拿一根小棒子突然重重地敲一下杯子;
或者拿一盞酒精燈在杯底下加熱,
當跳蚤熱得受不了的時候,它就會咻的一下,跳了出去。

人很多時候也是這樣。
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,不是追求不到成功,
而是因為他們的心裡面也默認了一個"高度",
這個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潛意識:成功不是可能的,這個是沒有辦法做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