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

一杯清水 一碟辣椒 (轉載)

作者:程勤華   來源:《金華晚報》   
  一個是杭州姑娘,一個是山東大漢。三十多年前,一場聲勢浩大的上山下鄉運動,把豆蔻年華的他們,送到了遙遠的黑龍江。在四年的蹉跎歲月裡,愛情的種子也在那塊黑色的土地上,生根、發芽、開花。
  他們回城了。在美麗的西子湖畔,築了一個簡單溫暖的小巢。她的口味很清淡,他無辣不歡。她吃不慣他做的菜,她一吃辣臉上就長痘。他也吃不慣她做的菜,不放辣椒的菜味同嚼蠟。於是,她經常去父母家蹭飯吃。
  一天,父親做的菜鹽放多了,她大呼小叫著:“鹹啊!鹹!”母親一聲不響拿來一個水杯,夾一筷子菜,在清水裡漾一下,再入口。“瞧!不鹹了。”忽然,她從母親這個細微的動作裡,領悟到了什麼。 
  第二天,她在家做了幾個他愛吃的菜。當然,每一個菜裡全放辣椒。兩人說說笑笑在一吃著飯,只是,她的面前,多了一隻清水杯。他看她津津有味地吃著清水裡漾過的菜。他的眼睛裡,有輕微的濕。 
  以後的日子裡,他也爭著做菜,但是菜裡面,已找不到了辣椒。是她喜歡的口味,微甜,清淡。只是,吃飯時,他的面前,多了一碟辣椒蒜蓉,菜在辣椒蒜蓉裡蘸一下,每一口,他都吃得那樣心滿意足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心得感言:
  幸福,就是以對方的角度多設想去配合,而不是以自己的認知要求達成。

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

閱讀--還給孩子夢想的翅膀

「馬太效應」(Matthew effect)的論點在閱讀研究和文獻中相當著名,常用來解釋孩子閱讀能力「富者越富,貧者越貧」的現象。不常看書的孩子,閱讀能力往往逐漸變弱;而經常看書的孩子,閱讀能力則越來越強;因此,如果要增進孩子的閱讀能力,首要之道就是設法讓孩子能夠養成大量閱讀的習慣。

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,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民國100年訂為閱讀精進年,規劃了一系列結合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的五大閱讀方案,期盼整合人力物力資源,深耕閱讀推動工作,藉此喚起社會大眾對閱讀的重視,希望透過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的齊心努力,身教示範閱讀學習,用愛陪伴、用心引導,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父母師長的愛,也讓愛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,愛上閱讀養成習慣,成為一位終身閱讀者。

要成功的達成上述目標,除了學校推出各項激勵措施、教師運用各種策略實施教學,以促使學生能喜歡閱讀並進而主動閱讀之外,家長的參與及鼓勵更是重要的關鍵因素。洪蘭教授曾語重深長地指出,孩子閱讀需大人的參與、陪同與支持,閱讀文化難以扎根臺灣社會的主因之一,就是:「大人自己不讀書,只會趕著孩子去讀,孩子怎麼會喜歡閱讀?」。根據研究,如果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,能有人參與共同討論、研究和分享,閱讀能力會大為提升,而當「閱讀伙伴」是家長時,效果會更好。

在資訊傳媒發達的現代社會中,看電視、上網搶走了孩子閱讀的時間,這現象是老師與家長長久以來共同的擔憂,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一直以來也努力推動深耕閱讀政策,希望透過激勵與獎勵的策略運用,努力提升學生閱讀的廣度與深度。但是,為什麼孩子的閱讀興趣還是隨年齡增長而遞減?除了因為把閱讀視為課外學習的思維之外,我們很少讓孩子學習從閱讀中投入「主角的感受作者的思維」去理解與思考問題,因此,孩子不懂得去省思書本內容是否滿足自己的期望,甚至也不知如何向別人介紹這本書,沒有熱情與感動的閱讀,彷彿就像是長大後離開夢境的彼得潘,失去了飛行的能力一般。

少年讀書,如隙中窺月;中年讀書,如庭中望月;老年讀書,如臺上玩月。大人「有目的」的閱讀,往往與孩子「無目的」的閱讀態度存在差異。這不同階段的領略,就需要師生與親子之間好好的溝通與引導。我們期望,藉由家長參與及引導孩子閱讀,可以讓孩子遨遊於書中的情境,體認文本蘊含的感受,透過討論與對話,引發內心的省思,建構出符合邏輯的思維模式,從此展開不一樣的人生,做著不一樣的夢,然後逐夢踏實。

張曼娟在她的小學堂官網上寫著這樣一段話:「把飛鳥還給天空,天空便有了生命。把故事還給孩子,孩子便有了魔力。」閱讀是孩子的夢想翅膀,帶著孩子飛向無限可能的國度;閱讀是師生的星夜導航,引領孩子迷途知返、明德維道;閱讀更是親子間的情感蒼芎,擁抱親子間的心靈交流與悸動。閱讀,就是這麼迷人與神奇,只要親子開始同時閱讀,一起在書中徜徉、討論與感動,你一定會發覺,彼此之間所獲得的,將遠比想像的多更多。


(本文刊登於 [士林心橋] 第二期)

1000415[午餐委外辦理採購作業] 簡報及附件

100/04/15 公訓中心分享 [午餐委外辦理採購作業]  經驗,
簡報內容及附件檔案,請點選以下連結下載。

100年度午餐委外辦理採購簡報及附件

此為壓縮檔,下載後,請自行解壓縮。